其可上溯至南唐,距今已逾千年,明清时新春舞灯十分盛行,1992年石城县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灯彩之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祝吉祥之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民间自发组织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除每年元宵花灯节外,五月端午节和各路菩萨圣诞的游垅、游段和游街等,也会组织舞灯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用灯彩系用各色纸张和竹蔑,经编、扎、画、剪、贴精制而成,有龙灯、狮灯、茶篮灯、鲤鱼灯、船灯、板桥灯等几十种,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石城灯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如苏区时代有《粉碎敌人乌龟壳》和《送俺亲人当红军》,改革开放后有《迎灯接福》。
花灯会组织由灯头、灯导、灯财、灯事和灯铳分工配合,男女游舞各具特点,男角动作朴实、粗犷、简练,主要有踏、摆、蹲、稳四个基本动作;女角动作轻快、细腻、柔美,主要有跳、卧、扭、细四个动作。伴奏音乐多为石城民间打击乐,锣鼓牌有《累累经》《排子锣鼓》《西皮锣鼓》等;曲调则为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音乐,有《倒采茶》《瓜子仁》《十杯酒》等60多种曲调。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曾获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多项一等奖,另《倒采茶》《蚌壳舞》和《观音坐莲》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