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文化馆
兴安盟数字文化馆
全部
登录
首页
本馆概况
本馆概况
荣誉证书
领导班子
组织架构
汇资讯
汇资讯
党务政务
公告
培训通知
演出资讯
学才艺
学才艺
培训辅导
慕课
师资力量
线上培训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
看直播
赶大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读好书
原创天地
艺术团队
艺术团队
业余文化团队
志愿者
总分馆
苗族古歌
遗产分布:
中国
列入标准:
民间文学
列入时间:
2025-04-25
遗产简介:
苗族古歌是黔东南苗族聚居区对苗族神话与迁徙史诗歌联唱形式的通称。 共12首,分为四个部分:开天辟地歌、枫木歌、洪水滔天歌、跋山涉水歌。 总长达一万五千余行,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一百多位。 苗族古歌是研究苗族历史、风俗的宝贵史料。
东河戏
遗产分布:
中国
列入标准:
高腔、昆腔
列入时间:
2025-04-25
遗产简介:
发源并流传于江西南部的赣县、兴国等地,因地属东河(即贡水)流域而得名。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其渊源可追溯到明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年间流传的弋阳腔形成的清唱坐堂班,在此基础上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吸收民俗、戏曲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正式的戏班,以演弋阳腔连台本戏为主的高腔班社。清嘉庆(公元1796年至1820年)年间,任浙江嘉兴知府的赣县白鹭人钟崇俨,退职后带回了私蓄的昆腔班,不久就渐与当地原有唱高腔的班社合流,在钟氏家族的扶植下,出现了演唱高腔、昆腔的戏班,也标志着东河戏逐渐成熟。随后又陆续吸收二黄、西皮、吹腔等乱弹腔,吸收曲艺“南北词”。清末东河戏集高、昆、弹腔等多种声腔之大成,博采众长,丰富多彩,一时成为赣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东河戏分为三个行当:即生、净、旦。“生”分老生、鬚生、小生;“净”分文净,武净、丑净;(俗称大花、二花、三花)“旦”分老旦,正旦、小旦(包括文武在内) 鬚生兼演红生、丑净兼演丑旦,小旦兼演花旦、彩旦、刀马旦。东河戏剧目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高腔演大戏为主,有《目连》《封神传》《三国传》《铁树传》(即许真君)《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八个连台大本戏,另外还有传奇戏、单折和皮黄戏,有时还演宜黄腔、桂剧、祁剧和南北词小戏等剧目。
洛阳牡丹花会
遗产分布:
中国
列入标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列入时间:
2025-04-25
遗产简介: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牡丹栽培源于河洛,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牡丹栽培中心之一,早在唐宋时期洛阳即已具备系统的栽花技艺,形成赏花习俗及与牡丹有关的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等,由此衍生出洛阳牡丹文化。 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交通方便,贸易兴隆,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宋代以降,赏牡丹习俗在民间更为盛行,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描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尤受人们青睐。 从1982年起,牡丹花成为洛阳的“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当地都要结合牡丹花期(谷雨时节)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花会期间,观赏者围绕牡丹开展赏花、观灯、作画、赋诗等文化活动,使洛阳牡丹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八达岭长城传说
遗产分布:
中国
列入标准:
特殊环境、历史状况有关,又与生产生活、岁时节令、民风民俗
列入时间:
2025-04-25
遗产简介: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 八达岭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以其雄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石城灯会
遗产分布:
中国
列入标准:
龙灯、狮灯、茶篮灯、鲤鱼灯、船灯、板桥灯
列入时间:
2025-04-25
遗产简介:
其可上溯至南唐,距今已逾千年,明清时新春舞灯十分盛行,1992年石城县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灯彩之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