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文化馆
兴安盟数字文化馆
东河戏
日期: 2025-04-26

 发源并流传于江西南部的赣县、兴国等地,因地属东河(即贡水)流域而得名。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其渊源可追溯到明嘉靖(公元1522年 - 1566年)年间流传的弋阳腔形成的清唱坐堂班,在此基础上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吸收民俗、戏曲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正式的戏班,以演弋阳腔连台本戏为主的高腔班社。清嘉庆(公元1796年至1820年)年间,任浙江嘉兴知府的赣县白鹭人钟崇俨,退职后带回了私蓄的昆腔班,不久就渐与当地原有唱高腔的班社合流,在钟氏家族的扶植下,出现了演唱高腔、昆腔的戏班,也标志着东河戏逐渐成熟。随后又陆续吸收二黄、西皮、吹腔等乱弹腔,吸收曲艺“南北词”。清末东河戏集高、昆、弹腔等多种声腔之大成,博采众长,丰富多彩,一时成为赣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东河戏分为三个行当:即生、净、旦。“生”分老生、鬚生、小生;“净”分文净,武净、丑净;(俗称大花、二花、三花)“旦”分老旦,正旦、小旦(包括文武在内) 鬚生兼演红生、丑净兼演丑旦,小旦兼演花旦、彩旦、刀马旦。东河戏剧目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高腔演大戏为主,有《目连》《封神传》《三国传》《铁树传》(即许真君)《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八个连台大本戏,另外还有传奇戏、单折和皮黄戏,有时还演宜黄腔、桂剧、祁剧和南北词小戏等剧目。